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~
尽管如今已是“自由恋爱的时代”,但在近代,许多女子仍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,仿佛无法挣脱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约”的枷锁。张琼华便是这样一位受命运安排的女子。
张琼华与郭沫若的包办婚姻开始时充满了无奈与期待。那一晚,她坐在新房的床边,双手紧握着裙摆,眼中满是期待与紧张。她的小心翼翼和心跳的声音仿佛是这个新生活的开始。然而,面对她的期待,丈夫郭沫若在揭开红盖头的一瞬间,眼中却露出了失望的神情。她深情地哀求道:“求求你,给我一个孩子吧!我们可以一起过幸福的日子。”但郭沫若无动于衷,冷冷地甩上门,转身离去。这一刻,张琼华心中的所有希望都化为泡影,两人自此无缘相见,隔绝了超过二十年的时光。
展开剩余79%张琼华出生于1890年,四川乐山市的苏稽镇,她出身于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。父亲是清末的秀才,家境虽好,但并不富裕,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安稳。张琼华自幼便受到传统礼教的深刻熏陶,裹着小脚,接受着“女儿经”的教导,过着被规矩与期待束缚的生活。她的日常就是做些家务,看窗外的景色,偶尔幻想着未来的丈夫。媒婆曾对她的父母夸赞她是一个“知书达理、贤惠温顺”的好姑娘,父母也因此很满意这段婚事。
郭沫若,原名郭开贞,生于1892年,是家中的第八子。他的家境优越,少年时代便接触到了现代文化与思想。在百日维新后,光绪帝废除八股文考试,学堂内开始传授现代科学知识,郭沫若也正赶上了这个思想变革的时代。受家庭影响,他接触了大量新学书籍和报刊,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。然而,尽管郭沫若崇尚自由爱情,梦想着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,但传统的家庭责任与母亲的期待,却让他不得不走上了这条充满矛盾的婚姻道路。
1912年,郭沫若的母亲多次来信催促他回家成婚。虽然他心里渴望自由恋爱,但面对母亲的期望和家族的压力,他无法拒绝。母亲在信中提到,张琼华是一位“秀外慧中、正在读书的女子”,还特别提到她“没有裹小脚”,这些描述让郭沫若心生一丝期待。
最终,婚礼如期举行。张琼华穿着最美的衣裳,满怀期待地来到郭家。那一天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,周围亲友的欢笑声和热烈的气氛似乎让她觉得自己正走向幸福。然而,这份期待很快破灭。郭沫若在婚礼当天第一次见到张琼华,他的脸上并没有一丝喜悦,反而是失望与疏远。新婚之夜,张琼华坐在床边,心跳如雷,怀揣着少女的憧憬,紧紧捧着裙摆等待着丈夫的到来。她以为那一晚会是婚姻的起点,然而郭沫若却对她的出现显得冷漠至极。
郭沫若掀开红盖头的那一刻,他的眼中并没有温柔和怜惜,反而带着失望和无奈。他轻轻地撇过头,冷冷地说:“求求你,给我一个孩子吧。”这是张琼华最后的期待,却遭遇了冷酷的拒绝。郭沫若甚至没有再回头,径直走出了新房,去了书房。而张琼华,孤单一人,心如死灰,独守着那个空荡荡的新房,长时间无法从心中的失望中走出来。
此后,郭沫若离开了家,开始了他漫长的求学之路,而张琼华则独自守护着这个空洞的婚姻名分。她没有放弃希望,每当收到郭沫若寄来的家书,她便兴奋不已地迫不及待地听婆婆朗读信件,但每次都是满怀失望,因为信中从未提及她的存在。张琼华小心翼翼地保存着郭沫若的书信、作业以及所有他曾留下的东西,仿佛通过这些信物,她能与丈夫保持某种联系。
每天清晨,张琼华都会打扫郭家的每个角落,把家具擦得一尘不染,心中默默希望这些细致入微的举动能让郭沫若回心转意。然而,她的希望一次次被无情的现实击碎。1939年,郭沫若的父亲病重,他带着新婚妻子佐藤富子回到老家,这让张琼华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期待。她精心准备了丈夫最喜欢的菜肴,希望能引起他的注意。但郭沫若对她仅仅鞠了一躬,随即带着妻子离开,张琼华的希望再次破灭。
几个月后,郭沫若的父亲去世,他再次带着新婚妻子和孩子回来奔丧。张琼华站在丧堂前,望着丈夫的背影,内心充满了无法言喻的凄凉。她明白,这次见面可能就是她和丈夫的最后一次。而郭沫若留给她的,只是父亲遗产中的一份财产,再无任何其他联系。
张琼华就这样孤独地度过了她的一生。1978年,郭沫若去世时,张琼华已经88岁。她一生没有子嗣,只是守着一个虚名,过着68年漫长的孤独岁月。1980年,91岁的张琼华在乐山的家里孤独地病逝。而郭沫若在晚年的回忆中,或许意识到这段婚姻的冷酷与不公,但一切已为时过晚,张琼华已在孤寂中度过了她的一生。
她的生活,犹如无数个被传统束缚的女子,承受着无情与冷落,最终成为一个不幸婚姻的忠实守望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垒富配资-配资实盘正规平台-配资之家网-实盘配资网站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