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占海
冯占海,字寿山,九一八事变后,举兵抗日,被称为“吉林抗日第一人”。
1899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县,冯占海幼年丧父,曾经给人放猪。
1917年,冯占海投奔姨父张作相,投身军旅任勤务兵,后入东北讲武堂深造。
1921年,任陆军二十七师一零八旅上尉副官,后晋升中校承启官、上校长。193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。
敌后抗争
万福麟
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,冯占海奉命率所部撤至永吉县第七区所在地官马山。当时冯占海所率领的卫队团,辖有步兵三个营、骑兵一个营、炮兵一个营、迫击炮一个连,重机枪、通讯各一个连,装备精锐,实力雄厚,颇受熙洽和日本人的重视。
熙恰把冯占海的卫队团视为心腹之患,千方百计要把冯占海团消化掉,以彻底达到其卖身投敌的目的。熙洽对冯占海一方面威胁利诱,另一方面邀请日军进占口前车站,与冯占海团驻官马山的骑兵对峙,以武力相威胁。
熙洽于9月24日,先后派关荣森等人三次到官马山冯占海团驻地,进行招降,均被冯占海严辞拒绝。并把熙洽三次招降的鬼把戏,向全国官兵公布,当真相大白之后,全团官兵义愤填膺,一致决心讨逆。
在驻地官马山,得到爱国人士赵在田、邓建中等人的有力协助,把队伍拉到了老营盘,把所部改编为吉林自卫军。向全省各县发出通电,宣布脱离熙洽,起义抗日。电文如下:
“日寇侵我国土,掠我省库,杀我同胞,熙洽卖国求荣,认贼作父,丧权辱国,罪大恶极,希我吉林爱国军民,团结一致,同仇敌忾,坚决与寇逆抗战到底,克尽保卫国土的神圣职责,我团全体敢效前驱,愿与我吉林省爱国同胞共勉之。”
鉴于吉林省自卫军驻地官马山和松花江西岸一带地势狭窄,又与日伪占据的吉林城较近,不利于发展,因此冯占海决定率部进入广阔富饶的吉北地区。
1931年10月初,冯占海部在桦甸县靠山屯渡过松花江,经蛟河进入舒兰,一路备受群众欢迎,吸引许多民间武装,队伍迅速扩大。10月12日,张学良命令吉林省政府委员诚允在宾县组织抗战政府,主持全省军政事务。诚允以代省主席的名义,任命冯占海为吉林警备司令,将部队扩编为四个旅、两个支队、一个骑兵团、一个炮兵营,总计约有两万余人,冯占海兼任第一旅旅长。
1932年1月27日,得知于琛澄伪军犯哈,毅然率队迎敌,会同依兰警备司令李杜和邢占清、王之佑、丁超等东北军将领共商联合抗日大计,在哈尔滨召开军事会议,决定将各抗日队伍统称为吉林抗日自卫军,公推李杜为总司令,冯占海为副总司令兼右路总指挥。冯占海率领所属部队先后在五常的团山子,方正的桶子沟、会发恒等地与日伪军鏖战,克敌制胜,日伪伤亡惨重,大批伪军持械反正。此间,哈尔滨沦陷,吉林省临时政府撤出宾县。
4月中旬,吉林抗日自卫军总部在依兰召开军事会议,决定以依兰为大本营,兵分三路反攻哈尔滨。冯占海任第二路军总指挥,克方正再战会发恒,获全胜。
5月,冯占海率部收复宾县,正当各路军逼近哈尔滨时,因依兰兵力薄弱,被日军攻占,日军又截断反攻哈尔滨各路自卫军的归路,迫使自卫军分头撤退。冯占海指挥的第二路自卫军因与其他两路相距较远,失去联系,于6月上旬在宾县召开军事会议,决定冯占海所部单独活动,并将部队改编为吉林抗日义勇军,冯占海任总指挥,李文光任参谋长,将所部改编为十二个旅,四个支队,三个独立团。
之后,兵分两路进攻哈尔滨,至哈尔滨市郊,受到日伪优势兵力的阻截。冯占海挥师奋战,击退敌先头部队。但因力量对比悬殊,抗日队伍伤亡甚大。为保存实力,避免更大牺牲,冯军改变计划,向哈尔滨南的五常、榆树转进。途中与日伪军战于太平桥、青山堡、双榆树等地,击毙日军少将、大佐、少佐各1人,士兵700余人,迫使驻守榆树城的一部分伪军起义,五常守城伪军,一部投降,一部溃逃,义勇军收复五常、山河屯等地。
25日,攻占榆树,九台县的罗明星率部加入冯占海的义勇军,编为第二支队,部队又增编六个支队,总计约七万余人,成为吉林抗日联军的主力之一。
6月底,冯占海挥师南下,将司令部设在溪浪河,前卫部署在乌拉街一带,计划于9月中旬围攻吉林、长春。为实现这一计划,冯占海派人分头联络各路义军,以使协调行动,四面出击,袭扰省城周边地区,切断铁路交通,策反伪军。
根据冯占海的统一部署,抗日义勇军殿臣部于7月15日夜占领双河镇,收容该地自卫团和警察。冯占海部第一大队队长冯占武指挥六百余名骑兵由五常南下,于9月1日在吉长路九站北五华里初渡江,经桦皮厂西南汪旗屯向岔路河进发,后进入吉海路取柴河一带。9月中旬,冯占海在珠琪川召开义勇军团以上干部会议, 根据日伪的兵力和部署情况,拟定了攻取吉林、长春的作战计划。冯占海所部会同永吉县境内的红枪会、山林队等抗日武装。
于同年10月,向伪吉林省城吉林市发起了反攻。冯占海率部分四路向吉林进军,其中一路进攻到吉林市郊,后遭日伪军袭击,损失甚重。至此,冯占海部与日伪军进行百余战,队伍最多时达七万人,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气焰,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。日伪头目也发出了“冯部是强有力的反满军”的惊呼,但因当时的南京政府推行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政策,加之东北各地抗日队伍各自为政,胜骄败馁,冯占海部也兵力疲惫,弹药缺乏,给养困难,孤立无援,不得已撤离东北,向热河转移。转战途中,他们毁铁路,毙敌军,穿过荒凉的草原,1933年1月达开鲁城。
此时,冯占海的抗日队伍仍有4万人。1933年2、3月间,冯占海率部参加热河保卫战,失利后,向察哈尔转移,在张家口参加冯玉祥、吉鸿昌领导的民众抗日同盟军,冯占海任民众抗日同盟军第四路总指挥。驻军尉县、怀来一带,继续抗日。1934年2月,在同盟军解散,弹尽粮绝的情况下,冯占海为补充粮饷、军械,充实力量,打回老家,接受何应钦的改编条件,把所部改编为陆军第六十三军所辖,冯占海任军长兼九十一师师长,进驻高邑、柏乡等8县整编训练。
抗战历程
张学良
1933年1月,冯占海率部艰难地到达热北重镇开鲁城。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,派员前往进行慰问,并将冯占海所部吉林抗日义勇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军(暂编一个师,九十一师),任命冯占海为六十三军中将军长兼九十一师师长。部队整编过后,遂参加热河保卫战和长城抗战。
何应钦
热河失陷后,张学良被迫下野,何应钦就职。蒋介石对由冯占海率领的吉林抗日义勇军改编的六十三军放心不下,令何应钦对六十三军进行清肃整军。整肃后的六十三军锐减至两万余人,蒋介石又派亲信出任副军长,并在军中设置政训处加以监控。
1934年3月,六十三军由察哈尔怀调至河北高邑附近八县驻防,军部设在高邑。
1935年春,冯占海怀念在东北抗日为国捐躯的英烈,着手筹建一座阵亡将士公墓,亲自命名为《忠魂公墓》。墓地在高邑城南花园村,并在当时的县政府备案。
同年秋,蒋介石又对六十三军进行“清共”。冯占海偶获政训处准备进行密捕的人员名单,立即派副官给列入名单的每个人发足路费,暗中护送离开部队。这件事,在二十年后出现一次巧遇。冯占海1955年就任吉林省体委主任后,有一年到北京国家计委报批计划,一位姓黄的副主任接待。一见面,黄副主任紧握住冯占海的双手,让到沙发椅坐下后,恭恭敬敬向冯占海深鞠一躬,然后说:“感谢军长当年搭救之恩!”原来这位黄副主任就是当年被护送走的人员之一。
1936年初,冯占海为了摆脱蒋介石的监控,申请撤销六十三军的番号。申请很快得到批准,保留九十一师建制,冯占海仍任中将师长,划归万福隆的五十三军所辖,继续驻防高邑,。安插的那位副军长只得走人,政训处也不复存在。
拒不投降
1937年七七事变后,九十一师在永定河南岸固守城与日军激战,全师伤亡惨重。
七七事变,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。九十一师作为首批征调部队,奉急令以强行军从高邑北上开抵固安一带,阻击日军南进。永定河阻击战,由于武器装备相差悬殊,九十一师损失六千余人。南撤途中,日军飞机向九十一师队伍撒传单诱降:冯占海将军,不要往南撤了,蒋介石利用抗日消灭东北军,快回来与日军合作吧!日军保证你家人的安全,保护你在东北的财产。
冯占海对此丝毫不为所动,日军见诱降无果,便改变策略,撒传单称:冯占海已被日军飞机炸死了。这个说法不知是真是假,一度令冯占海母亲甚为担忧。
10月初,九十一师奉令开抵河南省尉氏县整编待命,此间九十一师因兵额不足被缩编为乙种师,辖两个旅,每旅两个团,仅一万三千余人,划归汤恩伯指挥,九十一师遂调往开封防守黄河南岸。
汤恩伯
1938年7月,九十一师划为汤恩伯的三十一集团军,在武汉会战中,官兵浴血厮杀,伤亡殆半。参加武汉会战外围战之万家岭地区阻击战。此役九十一师损员近万人,除伤病员所剩不足两千人,冯占海从东北带出来的袍泽手足和老部下大部分壮烈殉国,其中,得力战将二七一旅少将旅长王锡山不幸阵亡,冯占海受打击甚大。后痛惜部队减员,更因汤恩伯飞扬跋扈,歧视旁系而心灰意冷,于是率亲信副官二人出走,潜入广西、香港等地,以经商为业脱离了军旅。
老兵回忆
有一天我在昆明的一条大街上散步,无意间看见一家大旅馆的门匾上有“冯占海题”几个大字,十分醒目。我心头一惊,停下来仔细观看。字迹我越看越眼熟,很像九十一师冯占海师长的手书。我急忙进去打听,一进门就看见冯占海将军的副官坐在柜台旁。他也马上认出了我。
原来这家旅馆竟是老师长冯占海开的。他乡遇故知,分外惊喜。我立即随他上楼见冯占海将军。一见到冯占海将军,我即立正敬礼,大声说:“报告师长,第九十一师二七三旅第三营营长韩声涛前来候命。”冯占海哈哈大笑,我们武汉会战后一别,竟已七年。冯占海将军当时才四十六岁,看上来已略显苍老。......
1938年武汉会战后,冯占海将军辞去第九十一师师长职务,带着副官离开部队。先到了广西桂林,当时的广西省主席黄旭对他颇为同情,发给其护照以暂居香港。1939年冯占海将军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。后来冯占海将军从香港转到昆明经营商业,先后兴办同兴汽车商行和同义大旅社,直到日本投降。
1946年秋,冯占海将军将全家迁往北平,继续经商。大约在1947年,我在东北锦州最后一次见到抗日大英雄冯占海将军。当时我是第十三军教育团团长,团部在锦西。那天我到锦州市师长处商量招兵事宜,竟在那里见到了冯占海将军,他是市长的座上宾。......1962年冯占海将军患了癌症,他瞒着家人为自己买了一个骨灰盒,并留下遗嘱:将我的骨灰埋在北大山我的抗日发起地。........
本文摘自《97岁老兵抗战回忆之迎来胜利》
新中国成立后,冯占海在1950年当选为北京市西四区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,并出任西四区房屋修缮委员会主任。同年9月经宁武和龙云介绍加入民革,并当选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。
1954年,吉林省省长栗又文在宁武的陪同下拜访冯占海,栗又文表示:“奉周总理指示,代表吉林省委、政府和人民,前来邀请冯将军回吉林工作。”冯占海当即欣然应允。
周恩来
1955年4月21日,周恩来总理任命冯占海为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。随后,他又当选为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、省人大代表、省政协常委,是民革吉林省委的创始人之一,任副主任委员。
1962年夏,冯占海患食道癌。8月末,病情进一步恶化,他叮嘱家人:“我的身后事,一切听从组织安排,不许提任何要求。”
1963年9月14日晚8时36分,冯占海与世长辞,享年64岁。
当晚,张文海副省长对在场的子女讲:“你们的父亲是三节人士。第一节,抗日时期,他举旗抗日;第二节,抗战胜利后,他拒绝打内战;第三节,新中国成立后,他积极为国工作。这样的重要历史人士,在东北地区已经很少了,冯将军过早地离世,是个很大地遗憾。”
16日上午,张文海副省长到长春市同志街9号家中,传达了省领导关于冯占海墓地的安置意见,他说:“鉴于冯将军在吉林的重要历史影响,省领导的意见,把冯将军的墓安置在吉林市北山,征求一下你们家属意见。”而子女们也遵照父亲生前的叮嘱表示同意。
18日上午,在省人民委员会礼堂举行省市公祭大会,于克副省长主祭,张文海副省长致悼词。会后当天,由省体委金秘书陪同家属,将冯占海葬于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北山公园西侧最高峰。
垒富配资-配资实盘正规平台-配资之家网-实盘配资网站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